1.监测计划制定
确定监测项目
根据药品生产工艺、洁净区级别以及相关法规要求,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参数,如空气洁净度(悬浮粒子数、微生物数)、温度、湿度、压差、风速、换气次数等。
对于特殊药品生产,还可能需要监测特定物质的浓度,如有毒有害气体、化学污染物等。
设定监测频率
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和法规要求,制定合理的监测频率。一般来说,A级洁净区(如高风险操作区)的监测频率相对较高,可能每天或每批进行监测;B级洁净区可每周或每两周监测一次;C级、D级洁净区的监测频率可适当降低。
选择监测方法
根据监测项目和要求,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。例如,采用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检测空气中的悬浮粒子数,使用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微生物样本,通过温湿度计测量温度和湿度等。

2.监测前准备
人员培训
确保参与环境监测的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熟悉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。培训内容包括监测原理、操作流程、数据处理、质量控制等方面。
仪器校准与维护
在监测前,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,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,数据准确可靠。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,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,及时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部件。
清洁与消毒
对洁净区内的监测点及周围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,以减少外界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。可采用擦拭、喷雾等方式进行清洁消毒,使用的消毒剂应符合相关规定,避免对监测结果产生干扰。
培养基及试剂准备
如果涉及微生物监测,需提前准备好合适的培养基及试剂,并检查其有效期和质量。培养基应按照配方准确配制,分装后进行灭菌处理,冷却后备用。
3.现场监测
悬浮粒子监测
在洁净区内按照一定的布点规则设置监测点,一般采用网格布点法或梅花布点法。将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置于监测点上,按照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采样和计数。每个监测点的采样次数和采样量应根据具体规定执行。
微生物监测
沉降菌监测:采用沉降菌采样器,在规定的采样高度(通常为距离地面0.8-1.5米)和采样时间(一般为30分钟)内收集空气中沉降的微生物。采样结束后,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(如48小时),然后计数菌落数量。
浮游菌监测:使用浮游菌采样器主动捕捉空气中的微生物,采样流量和时间根据仪器性能和相关标准确定。采样完成后,将采样液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,计数浮游菌数量。
其他环境参数监测
使用相应的仪器对温度、湿度、压差、风速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。例如,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和湿度,使用压差计测量不同区域之间的压差,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等。
4.数据记录与报告
数据记录
在监测过程中,应及时、准确地记录各项监测数据,包括监测时间、监测点位置、监测结果等信息。数据记录应清晰、完整,不得随意涂改。可采用纸质记录或电子记录方式,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。
数据处理与分析
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,判断环境参数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。计算平均值、标准差、置信区间等统计指标,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。如果发现数据异常或超出控制限度,应进行调查和分析,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。
报告编制
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环境监测报告,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测目的、监测项目、监测方法、监测结果、评价结论以及建议等。报告应简洁明了、客观准确,能够反映洁净区环境的实际状况。
5.结果评价与改进
结果评价
将监测结果与相关法规、标准以及企业内部制定的环境控制要求进行对比评价,判断洁净区环境是否满足药品生产的要求。如果监测结果合格,说明洁净区的环境控制措施有效,可以继续进行药品生产;如果监测结果不合格,应立即停止生产,查找原因并采取整改措施。
持续改进
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和评价结论,总结经验教训,对环境监测工作流程和环境控制措施进行持续改进。不断完善监测计划和方法,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;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,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;优化洁净区的设计和管理,降低环境污染风险,确保药品生产环境的稳定和安全。